據2011年的公開數據,中國出口了價值30億美元的高科技(包括航空航天領域)產品。俄羅斯的相應數字是11億美元。這是否意味著,中國正快速趕上俄羅斯,成為航空航天業的領頭羊?
根據正式公布的統計數字,2012年有24顆地球觀測衛星(分屬13個不同國家和組織)發射入軌。自2007年以來,中國第四次成為發射遙感衛星最多的國家——發射了8顆遙感衛星。中國大大超過俄羅斯,后者只發射了3顆。
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為本國提供雷達、光學和其他遙感衛星,并不再購買外國衛星的數據。俄羅斯聯邦航天署顧問瓦列里·扎伊奇科稱,俄計劃大幅增加遙感衛星數量——從4顆增至26顆。
數據只反映俄羅斯航天的一部分。畢竟還有載人航天器,俄羅斯在該領域的領袖地位好像一如既往地無可挑戰,然而事實就是事實。
事實一:中國從首次載人航天到航天員在軌活動比蘇聯快一年。首批蘇聯航天員于1971年登上“禮炮一號”太空站,這是加加林飛天10年之后。而中國航天員登上天宮一號是在2012年,是中國首次載人航天9年后。
事實二:中國神舟飛船的設計被認為是基于蘇聯的“聯盟”號。不過,中國對飛船進行了根本性重新設計和改造,可以說,中國擁有自己的載人飛船。特別是神舟飛船在航天員返回地球時,可以釋放軌道艙,其他航天員留在太空,在當做自動化實驗室的其他艙內工作?!皩W生”與“老師”的另一個根本不同,是神舟飛船更佳的動力-重量比及大得多的內部空間。
事實三:毫無疑問,長期的軌道空間站是俄羅斯載人航天的驕傲。不過,國際空間站的重頭是可多次使用的美式航天器。當然,從軌道太空站數量講,中國仍遠落后于俄羅斯。但數量與經驗一樣,是可以逐漸獲得的。
重要的是先進技術,它在兩國太空行業所占比重十分關鍵。2012年,全球研發經費中國占14.2%,僅次于美國(31.1%)和歐洲國家(總共占24.1%)。俄羅斯僅為1.9%。與此同時,中國領導人繼續推進告別世界“裝配線”的路線,欲將中國打造為全球高科技產品研發與生產的前哨基地。一些鄰國,特別是日本,已經在抱怨本國大批科學家出走中國。
時間是無情的。今天,中國的太空項目在質量上已與俄羅斯旗鼓相當。而在數量上,“學生”仍遠落后于“老師”。但中國渴望成為太空第一強國,加上中國穩定、現代的科學技術政策,這些因素將有助于中國迅速縮小差距。